2013年4月13日 星期六

從大眾文化看現代人對神聖與世俗的普遍看法


從大眾文化看現代人對神聖與世俗的普遍看法



劉家銘

在王曾才著的《世界現代史》中提到的一段話,「美國歌星瑪丹娜(Madonna),以具有聖母意義的字樣為其藝名,配合上其挑逗的肢體語言和嘹人的歌聲,把自己塑造成揉合了神聖與褻瀆的淑女間蕩婦的形象。」,引起了我想要探討現代通俗藝術形成現象的原因,以及從中古時期人們把宗教與道德結合在一起,為何現代人會把宗教與道德分開,這種價值觀反映到文化上又產生了何種影響。
我認為要了解通俗文化是如何形成,就必須追本溯源的去探討,神聖與世俗明確的分際的瓦解是在何時產生,以及在二次戰後所出現的存在主義、懷疑主義,代表了當時社會、政治與經濟的變動對於當時的文化產生何種程度的影響,至於在後現代社會的生活型態對於大眾文化的產生又扮演了何種的角色。
在我所閱讀的資料中,我認為神聖與世俗概念明確的分野是尼采所提出了上帝已死的概念,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在西方十八世紀理性主義盛行之時,神聖與世俗的分際也被沖淡不少。而雖然說中世紀時道德與宗教是結合在一起的,到近現代尼采時,把道德與宗教的關係分開,其實是在反對傳統的規範,比方說行善者才能上天堂,行惡者會下地獄,尼采的思想則把這種絕對的道德觀轉換成為相對的道德觀,人們不再以絕對的善惡來評判自己的行為、道德,而再加上資本主義的興起,人們如何把握俗世與宗教的生活,對於當時的人來說都是一種挑戰,其實也可以說當時的生活型態改變了人們的信仰方式,而資本主義下的生活富裕,也使人們在繁榮的時候忘卻上帝,都可能是神聖與世俗明確分際的瓦解原因之一。
而在二次大戰之後,人們在面對戰爭的陰影,與人的生離死別,使他們對於存在抱持著懷疑的態度,使人們傾向於過著如卡謬《異鄉人》書中所描述的荒謬的生活,才是在令人感到疏離的現代社會中,感受到真實的存在。而經濟的發達造成人們生活的一致性,人們沒有自己的特色,就造成了叛逆風格如,嬉皮、嬉哈的出現,多少也表現出現代人對於此社會下制式生活的不滿。
而後現代社會之下的生活型態,其實嚴格說,即使人們對於神聖的概念比起古代沒有多大的改變,但老實說,現代的生活方式也或多或少的改變了人的信仰生活,如日前新聞報導美國有百分之八十的人有信仰,但事實上卻只有很少人會上教堂。以及現代人在物質生活豐富的情況下,對於精神生活的不足產生無聊的心態,人們在此時會採取兩種不同的心態,一是從重新尋其信仰的生活,以填補其心靈的空缺。另外一種人,就會再現有的物質生活中,尋找更刺激的物質生活,希望可以滿足其精神生活的不足,也間接的使波普藝術的形式流行於現代社會,如豪澤爾在《藝術社會學》中提到,他無拘無束,不負責任,只知享樂。他既思考藝術的美,但又想著色慾的滿足。而瑪丹娜的例子所代表的,會許是人類現代生活的一種特殊符號吧,也是現代社會的一種特殊產物。



名画解读:天上的爱和人间的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留下您的任何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