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8日 星期日

淨宗入門 (摘要)

淨宗入門 (摘要)
淨空法師1996年講於達拉斯 / 吳真度居士整理

原文

影音

壹、為何修行淨土法門
修學這法門的基礎還是「三福。六和」
你能夠把理論、方法在生活當中完全做到了,那才叫「受持」。
我教初學,開始要把經唸三千遍,目的何在?教你把經典上的教訓牢牢記住,必須在生活當中,在處事接物待人當中去做到,這叫「受持」,那就有感應了

貳、三福

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所以佛法的基礎,根本的根本就是「孝敬」,把孝敬擴大,孝敬一切眾生,這是學佛

行為上,罪業最重的是殺業,所以佛綜合戒律的重心,告訴我們「慈心不殺」,沒有慈悲心不能學佛,惱害眾生一定結得很多的冤仇,所以這些冤家債主冤冤相報,沒完沒了。
二、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三寶就是覺、正、淨,時時處處保持自己的覺心,覺而不迷,我們從前是迷而不覺,現在轉過頭來叫「回歸」,回過頭來要歸依「覺而不迷」。
佛菩薩告訴我們,與自性相應的知見是正知正見,與自性相悖的知見是邪知邪見,這樣的說法,我們就服了。
因此受持三歸,我們要歸依阿隬陀佛,歸依淨宗經典,
什麼是菩提心?度眾生的心,眾生無邊誓願度
夫子立志是志於學,終生從事於學問;我們今天立志,普度眾生,眾生無邊誓願度。「四十而不惑」,他就不迷惑了,不迷惑就是不會被外面境界誘惑了,他不迷了。「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是什麼意思?因緣果報,他清楚了,他明白了,知道一切眾生無一不是因緣果報循環相續的現象而已。
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所以佛法叫「內學」,是教你不向外攀緣。外面境界,順境也好,逆境也好,好人也好,惡人也好,我都不要理會。我們對外面的境界用一個真誠恭敬心。所以六祖講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問過。」
佛菩薩講經說法是旁敲側擊,讓我們聽了會想一想自己有無此過失,有的話,趕快反省,所謂「有則改之,無則嘉勉。」
諸佛菩薩在一切生活當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恒順眾生,隨喜功德,他的生活自在,他的應酬也自在,得大自在,得大圓滿。
所以會修行的人,在一切時、一切處永遠守住你的清淨心,也就是前面所講三歸的覺、正、淨,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樣念佛求生淨土,那有不往生的道理?
所以表面上好像是學佛,而實際上對人、對事、對物,起心動念,一絲毫都沒有改過來,佛在經上所講的「受持」二字,我們不但沒做到。
五常是仁、義、禮、智、信,第一個是仁慈,你有沒有做到?對人、對物是否有一片仁慈之心?
義,對人對事是否有盡義務之心?雖有報酬,但並不看重它,而認為我本份的工作,我應該盡心盡力去做好,這是道義。
禮,人與人之間,要禮尚往來。
智,簡單講就是理智,不是感情用事。
信,是信用,信用裡最重要的是「不自欺,不欺人。」
如果仁、義、禮、智、信都沒有,來生必定墮三途。
我們要想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定要息滅貪瞋癡,勤修信願行三資糧,如教修行,我們此生就沒有空過了,這一生的因緣無比的殊勝,能夠遇到真正的佛法,又遇到佛法裡最殊勝的淨宗法門。

參、行門之障礙

就是隨自己的高興,隨著自己的歡喜來罵人、誹謗人、侮辱人,而不曉得造這種罪業的果報之可怕。

驕傲是煩惱,你看看他,不生智慧而生煩惱,這錯了。
像後世住山、住茅蓬,修定的這些人,身心確實比一般人清淨,但是他著相了,著相錯了
可是佛說了,由於造謠生事這個人他所造的惡業,他的果報是六百萬年在阿鼻地獄
那刑罰不是人設立的,是他自性裡變現出來的,與《地藏菩薩本願經》裡所說的完全相應。這才明瞭了不是殘酷仁慈的問題,是罪性變現出來的果報。
所以殺人生命罪小,斷人慧命罪就大了。

肆、障礙之消除
悔過在根本上就是要改變我們的觀念,從心地上改,從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做起。

一、不求他過
首先,從今而後對於弘法的善知識,無論他是在家、出家,看到他犯了過失,或是聽到他犯了過失,決定不說,要確確實實做到「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我們是凡夫,他是什麼境界,我們怎會知道?

二、勿自讚毀他
得到佛法真實的受用了,也不可以自讚毀他。這是常常有的毛病,常讚嘆自己的法門,並說自己修得很好,別人都不行,這是不可以的,這也是妄想、分別、執著。
因為我的根性不利,比不上別人參禪,別說我不可能開悟,連是否能得禪定都沒把握;這念佛依靠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還有點把握。
所以「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怎麼可以誹謗呢?不但佛門當中一切法門不能誹謗,世間宗教也不可以誹謗。
伍、清淨解脫之法
一、捨緒憒鬧
其次,佛教我們熱鬧的場所少接近,喜歡熱鬧,你想想看,那心怎麼定得下來?
二、少欲知足
在日常生活當中,佛教我們要知足,知足常樂,把欲望、希求這個念頭要打掉,因為欲望、希求是六道輪迴的根本;這種念頭不斷,這種念頭增長,就很難擺脫六道輪迴,所以我們身要清淨,心要清淨,環境也要清淨。
佛曉得這是無始劫以來的習氣,那要想什麼?想佛,想經。

常想西方極樂世界,這境界就會變成西方極樂世界;常想阿彌陀佛,這正報身形就會變成阿彌陀佛。

三、遠離利養

四、以無希望心說法

五、不以貪汙心說法

六、不以尊重供養安樂其身為利益事
七、以讀經念佛伏妄念
讀經、念佛是方法,目的在清淨心;用這個方法把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念掉,把清潔心念出來,心淨則土淨,這才能往生。

用這種方法把煩惱念掉,把妄想念掉,把分別、執著念掉,把清淨心、慈悲心念出來,這才能往生。

陸、正法與真實利益絕對相應
第一個原則,佛所說的一切法絕對是與利益相應

理上來講,真誠心、清淨心、大慈悲心。事上講的,那就是佛告訴我們的「布施」。財布施是種因,得財富是果報,所以我們要想得財富,一定要修財布施。
你要想聰明智慧,你要懂得法布施。
你要希望你健康長壽,你要知道修無畏布施。
這是自己有業障,障礙住了,所求不能滿願。
這個時候要怎麼辦呢?要把業障找出來,把業障消除,所求就滿願了。
遠離煩惱,你的修行功夫就得力了;滅盡煩惱,你才能證果,也就是說你才能得到大圓滿,才能得到大自在。
柒、四種辯才,一切諸佛,之所遮止。

第一、就是絕對與利益不相應。
第二、就是非法相應。
第三、一定和煩惱相應。
第四、絕對與生死相應。
捌、順行與劣行
我們現在每天三餐,佛陀在世時,日中一食。三餐飯能吃得飽,衣服能穿得暖,有個小房子可以遮蔽風雨,物質生活足了,少煩少惱,心才能夠向道。
一個少欲知足之人,他的好處很多,最明顯的是他減少許許多多的過失。

玖、行門三大綱領
佛在《無量壽經》為我們說出行門的三大綱領:
一、善護口業,不譏他過
二、善護身業,不失律儀。
三、善護意業,清淨無染。

拾、行門之要

為佛弟子,在日常生活當中必須要做的有三樁事情,一天都不能夠缺少。
第一是讀誦。
讀經,對著經本叫「讀」;你唸得很熟了,不需要經本都能背下來,背就叫「誦」。
讀誦的目的在那裡?不忘佛對我的教誨,時時刻刻想到佛對自己的教訓,也就是說那些應當要做,那些不應當做。
第二是修行。
修行就是我們起心動念,這個念頭佛不許可的,一生起來,我們馬上把它改過來。「修」是修正,「行」是行為,我們的思想、見解、言詞、行為,有了過失,這過失是以佛的教訓做標準,把這些過失修正過來,這叫「修行」。
什麼叫「開悟」?我知道我自己的過失,知道我自己的毛病,我覺悟了,這就是「開悟」了。
恭敬善人,喜歡善事,成人之美,這叫有「德」;心地清淨平等,大慈大悲,這叫「得道」,都在日用平常之中,那有什麼玄妙?那有什麼稀奇?所以要認真反省檢點,修正行為,天天要做,時時刻刻要做。
第三為人演說
佛在一切經上常講,「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我們要能體會到佛的意思,要曉得怎樣去奉行,才能夠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
佛在經上講,你建七寶塔遍滿三千大千世界,也沒有功德。「受持讀誦為人演說」,他所得的功德,前面所說造七寶塔遍滿三千大千世界與他不能比。
用什麼方法把這障礙去掉呢?讀誦。所以要牢牢記住佛的三句話,「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個功德不曉得要比梁武帝一生建四百八十座寺廟要大多少。

【家庭主婦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菩薩道】
行菩薩道,第一要修「布施波羅蜜」。主婦菩薩在家庭裡為一家人服務,就是修布施波羅蜜。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三種。財施有內財、有外財。外財是指在外面賺錢,供養一家人生活。內財是用自己的體力、智慧為一家人服務。在家事裡做出圓滿的三種布施。你將家事整理的井井有條、乾乾淨淨,使家人生活舒適,讓鄰居羨慕,這是「持戒波羅蜜」,持戒就是守法。你能有耐心的做,不疲不厭的做,即是「忍辱波羅蜜」。每天還要改進,希望明天做得比今天更好,就是「精進波羅蜜」。雖然每天做很多家事,心地清淨,一塵不染,即是「禪定波羅蜜」。清淨心中常生智慧,法喜充滿,是「般若波羅蜜」。於是覺了,原來菩薩的六波羅蜜,就是擦桌子、掃地、洗衣、煮飯圓圓滿滿的成就。這就是《華嚴經》善財童子所表演的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精要十念法】
自修者,即是日中九次之念十聲佛號法。是日晨起與睡前各一次,日中三餐各一次,午前開工及收工各一次,午后開工及收工各一次,共計九次。每次稱念十聲四字或六字彌陀名號,原有日常定課可照常行之。
南無阿彌陀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留下您的任何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