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 以佛法談優生的問題(摘要)
佛法中的優生,善良的種性,品種的優秀關係到智慧的問題、教養的問題,社會的敗壞是人的心性問題嗎?
佛法看優生,是依於你業的種性來分辨你的本質之外,還有現在的所謂修養的問題,智慧才能夠改變一切。
基因是人無始以來,人所造作完成的一個業的種性,種性是以業來作為前提,是不能有所改變,改變的只能是人的色身。
基因是人無始以來,人所造作完成的一個業的種性,種性是以業來作為前提,是不能有所改變,改變的只能是人的色身。
人來人世間依於善的緣與惡的緣而產生善的業與惡的業,過去生的道種性與業種性不能改變,我們這一生後天熏習的修養(環境或教育)是可以提升與調整但不能改變。
「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必須要有緣才能引發,談因果必須要有因緣。
「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必須要有緣才能引發,談因果必須要有因緣。
第二講 種子(摘要)
種子,子是一個果相,種是一個種因,種子的形成有因有果,有本有種子與新熏種子的差別。
以人而言,人是一個果相,人的因是來自於父親母親。
嬰兒是一個果相,嬰兒種子的因是業,因為有業才會有果相,「業因成果相」。
因果關係要有因緣法則才能完成。
嬰兒是一個果相,嬰兒種子的因是業,因為有業才會有果相,「業因成果相」。
因果關係要有因緣法則才能完成。
第三講 種子(摘要)
「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完整佛法要具足「體用相境」。
為甚麼有的人一輩子不太傷害人,但是處境不好,是依於業的種子性。
因緣法則與因果的關係,現在所享受的是過去所做的,現在所做的是未來享受。
因緣法則與因果的關係,現在所享受的是過去所做的,現在所做的是未來享受。
學習佛陀道理與方法,就能修正自己調整自己,作為外緣引發自己原有道的種子。
第四講 種性(摘要)
凡夫種性就是談過去所造作的,習種性是這一生熏習所完成的,道種性可以達到聲聞與菩薩種性。
學佛的人,因為自我調整,重業可以輕報。
學佛的人,因為自我調整,重業可以輕報。
第五講 遺傳種性(摘要)
遺傳種性上來看,種子的本質有其連續性,人的果相或許會改變,但是種子性不會改變。
「隨業再造業」就是一種種質連續性,善業與道受不同外緣影響而有不同結果。
如果沒有種子,可以透過這一生透過時間空間,透過緣的力量再熏習、再修養。
「種子生現行」,就是講連續性,「現行熏種子」就是後得性。
「隨業再造業」就是一種種質連續性,善業與道受不同外緣影響而有不同結果。
如果沒有種子,可以透過這一生透過時間空間,透過緣的力量再熏習、再修養。
「種子生現行」,就是講連續性,「現行熏種子」就是後得性。
第六講 智慧 (摘要)
「智」梵文是「闍那」,一切的知識經驗,慧是般若,一種以智為基礎發揮有益的力量,佛法是來自世間的一切知識經驗。
如理智,依於人與事、事與理的關係,如量智,衡量時間空間所面對的問題。
第七講 智慧(摘要)
三種智:
一切智,普遍性的一切性的知識經驗,不經過親身體驗。
道種智,專門性的知識經驗,必須經過親身體驗。
一切種智,以世間智為基礎,去發現真正對人有利益的知識經驗,以佛法表現出來,是出離世間的知識經驗。
道種智,專門性的知識經驗,必須經過親身體驗。
一切種智,以世間智為基礎,去發現真正對人有利益的知識經驗,以佛法表現出來,是出離世間的知識經驗。
第八講 智慧(摘要)
四種智:
成所作智,成是成於理,所作是依理去行。知識經驗的完成,是經過行為的造作才會完成。
妙觀察智,觀察的時刻依於成所作的基礎的建立,進入到觀察的境界。
平等性智,沒有分別計較執著,是妙觀察完成的條件。
大圓鏡智,它是離於物質與精神的,它是一個比喻,已經具備成所作、妙觀察、平等性的修養。
第九講 智慧(摘要)
聲聞乘十種智:
世俗智、法智、類智、苦智、他心智、盡智、無生智。
世俗智、法智、類智、苦智、他心智、盡智、無生智。
第十講 智慧(摘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留下您的任何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