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見性:
如何是明心?要知道它的作用。在言語上,用甚麼樣的情感去面對、去思考、去認識。見性的問題,遇到人與事的問題,會顯現你的本質。
把自己擁有的與更多人分享就叫做回向。
白雲老禪師-禪宗語錄第七講(摘要)
釋迦牟尼佛不判定人與事,而是針對現實的問題與現象,提出很多道理與方法告訴我們怎麼做。佛是以相對法來分辨事物,如善與不善。
無明就是不明了,真正重要的是中間那個我,善惡關係的是利與害,飽餓關係的是營養,煩惱關係的是自己與人事之間如何打交道,自己的我與他人的我發生問題。
定是面對亂的時候能做到不亂,自我意識沒有對與錯、好與壞,在於自己有沒有修養與提高它,使自己在面對人與事時能不散亂。
人會講話是能使人得到利益才是會講話。
白雲老禪師-禪宗語錄第八講(摘要)
慧是以智為基礎,發揮它饒益性的力量。
兩個人中間涉及到事才會顯現那個我,因為有我就有分別計較執著,就會產生相對的法。
無明是業的造作形成的,人要去面對迷惑,搞清楚了自然沒有煩惱。
白雲老禪師-禪宗語錄第九講(摘要)
禪是運用思想發揮智慧,禪起心動念都要跟生死有關與道要相應。
五蘊是自己那個我,外面的色蘊(人與事的問題)形成就會有感受,感受會產生分別心,都是相對的內容,造作產生結果,完成的現象就是業。
行為是依於身口意而來,意念與想念加起來就是心念。
止於一念,要抓住一個念頭,語言與文字又可分為物相與精神兩種內涵,物相不變精神會變,意根變化而產生精神作用。
意念經由研究分析認識瞭解的方法,才能抓住自己的意念,行為造作才有機會轉變為道。
行為是依於身口意而來,意念與想念加起來就是心念。
止於一念,要抓住一個念頭,語言與文字又可分為物相與精神兩種內涵,物相不變精神會變,意根變化而產生精神作用。
意念經由研究分析認識瞭解的方法,才能抓住自己的意念,行為造作才有機會轉變為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留下您的任何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