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8日 星期日

評《黃河青山:黃仁宇回憶錄》

評《黃河青山:黃仁宇回憶錄》

作者:黃仁宇

書名:黃河青山:黃仁宇回憶錄

出版社:台北市聯經出版

出版時間:2001

問題:黃仁宇大歷史的形成

    在眾多的歷史書籍中,黃仁宇的寫作方式非常特別,因為他強調自己的注重的是大歷史,從多年來的教改經驗中得知,現在的歷史教學強調給予學生作思維的訓練,從對於歷史因果關係作意義的探討,讓學生形成一套判斷事物的價值觀,而非把已經過判斷後的事情教導給學生,直接教給學生現有的結論。

    我感到好奇的是,黃仁宇的大歷史觀是否類似於歷史教育改革者所提倡的?另外,他的史觀是在那種環境與文化下所形成的?但隨著新歷史教學的發展,直到現今也引起不少的反省,例如不管是社會科學的理論和人文科學的結論,都有其學科的內在邏輯,也就是說推導的過程必須以事實根據為基礎,從這個角度來看,大歷史的觀念是否有檢討的空間?本篇報告希望循著此問題探討下去?

內容概述:

一、           教育背景

黃仁宇生於1918年,湖南長沙人,1936年進入南開大學資訊工程系就讀,隨著抗日戰爭如火如荼的展開,他當時體認到戰事並非朝夕可止,所以中斷學業去投考軍校。他從軍的一大理由是認為軍隊的最大問題在於當時的國民黨將領領導無方,所以他認為有年輕將領的加入才能有所改進。在他自己日後回想起來,從軍的背景帶給他很好的人生歷鍊,以及提供歷史研究的素材,因為他懂得從下層結構探討,認為基層才是推動歷史變化的主要動力。

二、           研究領域

到美國繼續學業後,順利完成博士學位,他也參與了一些大型的研究計劃,有《劍橋中國史》、《明代人物傳》、《中國科學技術史》等,他的研究重心放在明代,因為他認為明代才是近代的開端(看過但忘記他的論點)。

三、           大歷史

當他在大學教書時,受限於時間因素,必須用最精簡的語句傳達完整的理念,所以才會形成大歷史的概念,前代的失敗不能完全的否定,只能視為下一階段的調整期。就我的裡解而言,他認為歷史研究不該成為專家之學,他說「其工作只顧片面的詳細,不管局外大輪廓的組織結構。每一個學者或於漢唐宋或南北朝間割劃一階段,或於元明清或於五代間抽出一章回,又加以思想、經濟、法制等等不同的重點,即成專家。」

評論:

比較奇怪的事,他個人不鼓勵使用論說體例進行歷史研究,而寫過一部比較接近敘事體的作品(萬曆十五年),由此可知作品是受讀者喜好左右。但是這樣不就表示歷史作品會受限於讀者的接受程度,那歷史的作用又為何?是教導讀者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不會被單一的看法影響自己的判斷,那麼又會產生一個問題?讀很多的歷史作品能夠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嗎?另外他對歷史功用的敘述上, 認為歷史並不可由道德評斷,必須加以「客觀」的處理,如果我沒有記錯,這是後現代主義者的觀點,如果說是這種看歷史觀點,「由於毛澤東政策失當,致使中國人民約幾千萬人死亡」,我還能接受,但如果加上,「其實他內心也不願意這麼做」,那就必須受到嚴格檢驗與批評。基本上我對他的作品所知有限,所以也不太了瞭解他的史學思想,再者由於時間關係,希望日後能再繼續探討。

 

 

 

 

後記:

這是我以前念書寫的一篇報告,當時候不知道是不是資質不夠,還是歷史研究者學問太高深,總覺得提出一個大歷史的概念,可是感覺就是搔不到人家的癢處。

後來直到最近看到一些西方人的作品,例如賈德戴蒙《大崩壞 人類社會的明天》、以及哈拉瑞《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才發覺如果你把視野放在全世界,才能呈現出全貌來。

如果只把焦點放在,如台灣、中華民國、中國、亞洲,或者台灣經濟社會、中國經濟社會、亞洲經濟社會,會犯了以自己的角度來看世界的毛病。

後來又再網路看到以下兩部影片,心裡有台灣重要不如全世界重要的感覺,文化的重要不如地球環境的重要。

 

TED 中英雙語字幕: David Christian 大歷史

 
 
兩小時內回顧世界歷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留下您的任何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