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7日 星期日

[轉貼]【阿彌陀經】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

【阿彌陀經】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慧淨法師

何故名為極樂
那個世界為什麼叫做極樂呢?所以,釋迦牟尼佛又問舍利弗說:
彼土何故名為極樂?
這個國家為什麼以「極樂」為名呢?為什麼稱為是「極樂」呢?
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
故名極樂。
很簡略地解釋極樂國名的意義。
「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我們如果不細細體會這八個字的內涵,就會將前面的「極樂世界」以及「阿彌陀佛」忽略過去,不認為是那麼的可貴、重要,不認為跟我們有關係。如果細加理解,我們就會覺得「哎呀,太好了!太難得了!太令我們感覺無比慶幸、歡喜了!」為什麼?「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佛教的目的,無非是在拔苦與樂,我們學佛的目的,也是為了解脫自己以及他人無量無邊的痛苦,達到究竟涅槃、安樂。我們再怎樣修行,即使是老修行,都不能達到這個目的。現在,阿彌陀佛的國土是「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的地方,所以,我們只要是真正體會「無有眾苦,但受諸樂」,這種欣求極樂之心,就永遠不會退轉。
「無有眾苦」,這個「苦」,簡單說有三苦、五苦、八苦,推廣起來,有無量無邊的苦。一般都是以「八苦」來解說。「八苦」,我們都知道: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這八種苦,在極樂世界是完全沒有的,沒有眾苦的,相反地,不但沒有這些苦,而且受無邊的喜樂。
極樂世界沒有生苦
以下略解八苦:
生苦:極樂世界都是蓮花化生,所以,沒有像我們娑婆世界一樣的「生苦」,在母胎裏面十個月,母親吃冷的東西,就感覺到寒冰地獄之苦;母親吃熱的東西,就感覺到熱火地獄之苦。一出生的時候,雖然都忘記了,可是在當時,一呱呱墮地,就受寒風所吹,也是苦的。何況從生到老無不是苦,所以,人生是苦。釋迦牟尼佛一開始說法就說「苦集滅道」,「苦」擺在第一位。
極樂世界沒有老苦
老苦:往生極樂世界的人,永遠都像二十歲左右年輕健壯,不會衰老。我們這裏有衰老之苦,那裏沒有衰老之苦,《無量壽經》說:往生極樂世界的眾生,都是:
顏貌端正,容色微妙,
非天非人。
既不是天上的天人,也不是我們人間的凡夫相。
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
是自然的「虛無之身、無極之體」,表示他們的身體不像我們這樣,有幾尺高、幾寸寬、重量有多重,都已經超越了,等於是身體盡虛空、遍法界。虛空、法界有多大,他們的身體就有多大,盡虛空、遍法界都在他們的身心之內。所以,即使用神足通,來來去去,都不足以形容他們這一種在虛空中的廣大與自由無礙,「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所以,極樂世界的眾生沒有老的現象。
極樂世界沒有病苦
病苦:沒有老,當然也沒有病,《無量壽經》說: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
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身體堅固如金剛,力氣強大如那羅延神。所以,生、老、病在那裏是沒有的。
極樂世界沒有死苦
死苦:死也是沒有的,因為一旦往生極樂世界,就跟阿彌陀佛一樣,都是無量壽,是超越時間的,是永恆存在的。
六道中最快樂的,就是天上的天眾,但天人還是會死,壽命即使再長,時間一到,還是會死的,因為他不是無量壽,他的壽命不是真正永恆的、超越時間的。當他要死的時候,就有所謂天人的五衰相現。而極樂世界「非天非人」,既不是天,也不是人間,所以,那裏根本沒有這五衰相現,生老病死在極樂世界通通沒有。
在座各位有一些都是上了年紀的人,上了年紀的人就會逐漸感受到衰老之苦,多少都會想到:「我若再年輕一點,如果沒有病,能多活幾年,那是多麼幸運啊!」可是,這個是沒辦法的,唯有往生極樂世界,不求而自得。
極樂世界沒有愛別離苦
愛別離苦:再來,愛別離苦。往生極樂世界的,自然沒有生離死別,也就沒有愛別離苦。
而且,往生到極樂世界,這一顆心都超越了,不會執著種種愛恨情仇、得失成敗,而且也根本沒有這些現象,所以,自然沒有愛別離苦。不僅如此,往生極樂世界都是與諸上善人同聚一處,即使到十方世界去度眾生,也好像並沒有離開一樣,所以沒有愛別離苦。
因此,如果說夫妻恩愛、父子義重的話,我們就要告訴對方:
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才能永遠相處,這種親情才能夠永恆長存。不然的話,都是各自隨業流轉,沒辦法永遠在一起,因為每個人過去的業不一樣,現在的業也不一樣,一旦離開這個世間,就永遠不可能再回頭、再過世間的生活了;家庭再溫暖,社會地位再高,人際關係再好,都不可能再回來了,這個世間一切的一切永遠地離開了,毫無關係了。就好像夢,既然是醒了,夢中的苦樂都已經沒有了。夢是幻化的,回想起來,世間也是一場大夢,也是幻化的。
《無量壽經》就說:
人在世間,愛欲之中,
獨生獨死,獨去獨來,
當行至趣,苦樂之地,
身自當之,無有代者。
這幾句話很簡短,但說明了世間的實相。
「人在世間,愛欲之中」:人與人之間,誰沒有那種執著的愛欲呢?所以說「人在愛欲之中」,心有愛欲,面對的也是五欲的環境。
「獨生獨死,獨去獨來」:古德解釋這句話說: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分開固然是孤獨的,即使相聚一處也是孤獨的。這個很有意思、很奧妙。人即使同處一堂、住在一個家裏,但是彼此都是各自孤獨的。因為我的心意,對方不能理解;對方的心意,我們也不能理解,不能與他感同身受。所以,從生到死,沒有不孤獨的。死了之後,當然又各個隨業流轉去了,就更加孤獨了。所謂的一時相聚,只不過是一時的因緣聚合而已。因緣總有離開的時侯,因緣離開,一切也就幻散了,不存在了。所以,從根本來講,這個世間是一種空相,所謂「有」也是空相,因為這個「有」是一時的因緣;一時因緣,就不是本來就有的東西,就不可能在這期間不會變化,就不可能永恆存在。
唯有往生極樂世界,才沒有這一切掛礙。所以,極樂世界沒有愛別離苦。
極樂世界沒有怨憎會苦
怨憎會苦:再一個即是怨憎會苦。不想見面的人,偶然碰面了,就會不舒服,但這樣還好,如果不想見面的人,卻是偏偏在一個屋簷下要相處、要過日子,那可想而知,日子很難過。可是,極樂世界就沒有這種怨憎會的現象,到了那裏,一顆心自然化解了瞋恨、嫉妒,都變成充滿慈愛的心、毫無執著的心、為對方設想的心、疼愛對方的心。所以,要離開種種愛恨情仇,只有往生極樂世界。
極樂世界沒有求不得苦
求不得苦:極樂世界更沒有求不得苦。人生的願望無量無邊,但是往往都不能達到。各人福報不一樣,有福報的人不求而自得,沒有福報的人你怎麼樣地追求,到最後還是徒嘆奈何、失望而歸。因為世間的一切,都是過去的業所帶來的、所形成的。你出生在哪個國家、生為誰的孩子、面貌是好看不好看、有智慧沒智慧、將來跟誰結婚、生幾個孩子、事業發達不發達、家庭美滿不美滿,都跟過去世有百分之百的關係。所以,釋迦牟尼佛說: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欲知未來果,今生作者是。
要想知道我們過去是善還是惡、有沒有修行,就檢點我們這一輩子所受的是苦還是樂、有沒有接近佛法、有沒有學佛、學佛的道心是濃厚還是淡薄,這麼一檢點就知道了。那麼,未來我們將往哪裡去?就看我們這一輩子所做的是善事多還是惡事多。那即使善事多,還是在六道裏面輪迴。
如果我們一輩子都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信受彌陀救度的話,那就已經知道我們未來不是娑婆世界輪迴的凡夫,而從現在開始就已經是極樂世界聖眾之一了。
極樂世界沒有求不得苦,極樂世界都是如意的境界,我們的心意想什麼,就會顯現出什麼來,我們想要吃的、穿的、用的,想要任何東西,心念一動,自然就出現了,所以,極樂世界是如意的境界,沒有求不得苦。
極樂世界沒有五陰熾盛苦
五陰熾盛苦:這八苦最根本的,就是最後的五陰熾盛苦。之所以有前面七苦,就是因為有這個根本的五陰熾盛,如果五陰不熾盛的話,就不會感覺到前面的七苦。到極樂世界,每個人都證入涅槃,沒有色受想行識的障礙來干擾我們的內心,因為都已經離開這五蘊的污染了,每個人、每個人都證入涅槃,都證入我們空無一物而又能夠隨意自在的佛性了,佛性就立刻現前了,所以說「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樂是與苦相對的,既然沒有苦,也就沒有所謂樂、不樂,這個「樂」也只是用來形容那種狀態了,所謂「極樂世界」,就不得已在「樂」之上加一個「極」。
極樂世界約略來說,那個地方的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所以名為極樂。從環境上來講,《阿彌陀經》一開始就說,有寶物所形成的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都是種種寶。《阿彌陀經》雖然說是四寶,但其實是無量寶、不可思議的寶;而且都有七寶池,池中都有各種顏色的蓮花;同時,上有七寶樓閣,下面是黃金鋪地。我們世間的黃金是硬的、冰冷的,可是極樂世界的黃金是軟的,而且是溫暖的。
極樂世界又是「常作天樂」。「天」即殊勝、自然的意思,天樂是一種梵音,也就是說,我們一旦聽了這個音樂,就能夠煩惱消除、證悟菩提。不像我們世間的流行歌曲,或者輕音樂,有的是一種靡靡之音,不能使人安詳,只能使人更加的動盪、浮燥。如果是佛門音樂的話,就可以逐漸地讓我們煩燥的心安定下來,讓我們體會到自性的一種寂靜。佛門的梵唄聽起來好像枯燥無味,但卻是其味無窮,所以,能欣賞佛門梵唄的人,很容易跟自性接近。
極樂世界二六時中都有天花散落,同時又有各種奇妙雜色之鳥,在宣說妙法。即使風吹樹動,也是說法。極樂世界的環境,沒有一樣不好的。從地面一直到天上,都是種種寶物莊嚴,而這些寶物莊嚴,使我們見色聞聲,都能消除煩惱,都能證悟佛性。
依報就有這一種功能,而極樂世界的依報環境無非也是阿彌陀佛的悲願所顯而成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留下您的任何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