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2日 星期六

白雲老禪師-佛法要義 二一~三十二講(摘要)

白雲老禪師-佛法要義 二一~三十二講(摘要)

第二十一講 熏習四 淨法熏習(摘要)

淨法是以道來說,但還是以業為基礎,清淨於業所生起的一些習氣,用道的方式得到解脫。

妄想是有此有彼的差別,胡思亂想是雜念,從妄想的熏習達到真如的境界,妄想是一種分別,真如是一種真實的認識。

真如熏習,真實的面目也是一種現象,從這種現象不斷地去增上,慧所顯現的這種發揮的力量是依於知識經驗。


第二十二講 善惡一 認識善惡(摘要)

善與惡不能肯定的就是無記,怎麼樣去分辨它,世間的標準不離於情理法原則,以饒益性作為前提。

彼此能得到利益屬於情,合不合乎道理是屬於法,順於環境整體性建立的法律,遵守它就是善,你去破壞它就是惡,情理法於身口意,都要以身口意為工具,表現出來的善與惡。

但有時候還是很難去分辨,佛法教我們的不是去分別善惡,是去認識善惡,從分辨中間去認識去瞭解,怎樣使惡的越來越少,善的越來越多,絕不可以去計較執著善與惡。



第二十三講 善惡二 六種善法(摘要)

談人天、談二乘、談小乘,都是有限之善,人修善可以到天道享福報。

聲聞與緣覺跟人天不同的,是他的目的是道果不是福報,他的目的是求解脫。

小乘菩薩,由聲聞乘慢慢回小向大,如畏於苦而獨善其身,會形成回大向小,問題是在乎願力的不同。

通教、圓教、別教,它是無限的,通教是聲聞、菩薩、佛三乘之善是融通的,別教以菩薩的願為基礎,圓教菩薩從人天到別教菩薩五者融合起來,達到圓滿結果的這種菩薩,圓教是於教法而言到達圓滿的結果。

分為六種善法,與五種行人而達到圓教的結果。善法行的修養就是以人為基礎,只是善法行的結果不同。

佛法是以人為對象,不是以天、二乘、小乘、通教、別教為對象,它的最後都是以圓教為結果,人的修行可以到達這種境界。

第二十四講 善惡三 善與惡的究竟(摘要)

以涅槃解脫道來說,涅槃不是死,涅槃是以生相來說,依生相又關係到有相,還是以人的有相為基礎。

涅槃有一個解釋叫不生,不表示說善已經都不生起了,談善生起總還是有相對法在裡面,有善有不善。

談不生是依於從相對顯現出它的絕對來,不管業與道的善你不可以去計較執著,這樣善雖然生起,它已經是一個不生的境界。

善根,過去的菩提種子,自性的善是怎麼形成的,它只是一種緣生的現象,它必須關係到自性的善,叫你去認識你的善根,不是去執著你的善根。

自性相應怎樣來發起它的善,這是藉外力而形成的,自性善是依自性相應於你的因緣與環境,種下的善根是究竟的,因為你已經出離了惡。

第二十五講 空的認識(摘要)

空不是甚麼都沒有了,它是依於修養的境界,它只是一種現象,只是一個範圍,或者我們稱之為空間。

第八識是一個虛空的東西,是依於無始以來,造作了有所謂善惡的業,也有修行的道,都是佔住在第八識的空間,學佛要使這些業慢慢地消除掉,最後就達到空原有的本來面目,說明了人人本來就是一個空相。

究竟甚麼是空?佛法沒有肯定的答案,答案的本身還是問題。在有的時候,空它並沒有甚麼,在空的時候,不代表甚麼都沒有,這種種的有是來來去去。

因業害怕就會追求道,因道太好就會產生執著,最後就會成為障礙,空遠離你。

第二十六講 緣的認識(摘要)

緣、助緣
等無間所緣緣、增上緣:以道的體用相境來看

緣,因為甚麼樣的緣,是一個主緣。等無間緣是一個次第,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空間,表現有它的差別,還依於個人的修養而有差別。

所緣緣,因什麼因緣而發起,要瞭解你所處環境的不同,依於你個人的道德修養相應於外面的現象。

增上緣,主體的緣可以增上,助緣也可以增上,這個境依於個人修養的不,增上的力量來自體用相,一個人在運作中間有其不同的結果。


第二十七講 覺的法要(摘要)

覺是一個果,悟是完成覺的果的點點滴滴,佛陀是圓滿的結果,菩提是許多有缺失的圓滿總合起來就是菩提,菩提是悟的現象,佛陀是覺的結果。

修行覺悟的人就是走在菩提道上。佛陀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法是因事物而說道理,因道理而表現它的事物。


第二十八講 覺的認識(摘要)

佛陀的法意是覺,佛陀的名相也是覺,眾生皆有佛性是本覺,本覺要經過修養,才能完成顯現自己覺悟的能力,這種能力是從覺他而來。

覺他是因為人與事所發起,而產生無明與煩惱,完成修養後顯現出般若與菩提。


第二十九講 覺的類別(一)(摘要)

始覺:何時面對世間法能夠覺悟,以佛法來覺悟,開始覺知世間法的缺失在哪裡。

相似覺,所覺的跟佛法相近似,不管各家、各派、各宗教,但佛法講的覺是沒有缺失的覺。以阿羅漢為結果,須陀洹、斯陀含到阿那含為相似覺:以菩薩乘來講,從初地到七地都是相似覺。緣覺依於各家、各派、各宗教與因緣的不同,所表現的覺悟近似於佛法。

隨分覺、隨緣覺:隨不同的因緣而分別生起的覺,要有自覺的修養圓滿了才能完成,行一些隨緣化度。

究竟覺:本覺是因,始覺、相似覺、隨分覺是過程,都能夠圓滿的做到,結果是究竟覺,只有利益沒有傷害。


第三十講 覺的類別(二)(摘要)

七覺、七覺支、七菩提分:

擇法覺:法門是能夠達到覺悟的這一個道理方法,能夠進入到覺悟之門,從法上面有所覺知,而後去選擇。

精進覺:在精進的過程中間,使你覺的層次提升,精進是細水長流不是山洪爆發。

喜覺:歡喜的情感作用,於苦不以為苦,從不喜的現實中間去突破,到達這種覺悟的境界叫喜覺。

除覺:排除其它的,不正當的、偏邪的,要有一個獨立性的、正當性的覺,因正信而完成的覺。

捨覺:看的破放的下,捨棄那些不真實的、錯誤的觀念,去顯現它真實的面目,

定覺:在不變與不亂的情況下,依教如法信受奉行,一直走上覺悟的路。

念覺:自己的意念依於擇法,一心不亂專注於道,達到制心一處的境界。

第三十一講 覺的行法(一)(摘要)

覺必須要以正道作為規範,行於八正道上,就可以達到覺的覺悟。

明見:明了而能顯現出來使人得到利益,才是正見。

思維:是我們人的意識作用,行為的道路一定不離於菩提,精細的、綿綿不斷地去得到利益。

語言:在言語上的修養,語言的力量是來自思維。

淨業:身口意識造作的工具,業是分別善惡的內涵,內涵是善、惡與無記。

正命:談我們生命維持的條件,不正當的手段是邪命,是色身的維護。

正念:正妄想、正雜念。

精進:不斷地去推進,使它提升、增上。

禪定:禪是寂靜狀態之下。

第三十二講 覺的行法(二)(摘要)

八大人覺門:

大人為正大光明的人,覺悟的前提要有其修養,覺門是完成覺悟必須要有門徑、方法,佛弟子行於菩提道上,有八個必須要去修持的方向。

少欲:從貪欲慢慢少欲,少到淡欲而到無欲。

知足:少欲必須要有知足的心念,世俗的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也是一種知足。

寂靜:從止到觀到靜慮,寂是不動的意思,人在沈穩的條件下維持他的靜態。

正念:清靜的意念,從戒與定,怎樣去排除妄想雜念。

正定:定是不亂,在道的前提下去修養,能在亂的時候做到自我意識不亂,定往往從止與觀去下功夫。

精進覺:著魔了是因為精進而不覺,要有意念上不亂定的修養。

正慧:前面六個完成就是正智的建立,顯現出來饒益性的力量就是慧,似菩薩四地之前的焰慧,不是圓滿的慧。

無戲論:耍聰明就是戲論,戒是於犯而能不犯。

目錄:白雲老禪師 系列課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留下您的任何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