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5日 星期二

白雲老禪師-心地法門 第六、七講(摘要)

白雲老禪師-心地法門 第六、七講(摘要)

無色界四禪定
多一個處字就是境界的差別,三界的差別是修養境界的不同。

無色界於人而言,在五欲中間是意念之所起即能滿足,不用接觸的行為。

色界要有行為上表面的接觸就能滿足。

菩薩修行進入到七地,就已經完成色界四禪定,完成後才能進入虛空定。

虛空處定:
於業於道,以平等心無分別心那種修養下完成,完成了七地進入八地,於業已經盡了,於道已經達見真如,已經突破了四禪。

識處定:
這裡是講五蘊的調理,最初是依於欲,提升到色界四禪定,離於垢產生的識就不同,已不住生死不分別苦。

善慧地,自然、隨喜隨緣、大自在的境界,已經不關係到善惡的分別。建立想行之間的間隔,發揮你的智慧,提升你的修養。

欲界五蘊的識是依於自我意識,肯定依於業。色界五蘊的識,是依於道的識,我意識。

無色界五蘊的識,是突破我意識,提升修養到善慧地、增上智,是一個菩薩九地的境界。

遍一切處定:
佛法修養的表現不分時間地點,心緣意識到達隨心所欲,對不管任何對象都能得到好處,不是所起的分別心,但還要依於對方的業的差別來做。

非想非非想處定:
有想是欲界,無想是色界,非想是依於有想的突破再產生一種好的想,非非想是不斷突破,使不好的成為好的,好的成為更增上。

以你的修養使人得到利益,不以人的業而分別你的修養。菩薩十地為法雲地,法是一種作為關係到事與理,涉及到生死、因果、因緣。法雲是能使人得到利益為前提,但不一定沒有傷害,不離於因果因緣,可是它也不捨棄自然性。

滅盡定:
是依於受想的五蘊而來,滅受想就不會再有行與識的結果,突破了非想非非想,你的想沒有自己只有眾生,這種境界是等佛的境界,是有有餘涅槃那種境界的想。

目錄:白雲老禪師 系列課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留下您的任何意見